欢迎访问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城市更新中的岭南传统文化传承与场所再生
教务部 2021-11-26


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包括历史城区、26片历史文化街区、7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9片历史风貌区、91个传统村落、3425处不可移动文物、815处历史建筑、3087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3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遗产。


从“三旧”改造到城市更新,历经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广州在深入推进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创新的协同互进方面成效显著。伴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推进,如何保住广州古城文化之魂,留下城市文脉之根,有效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成为广州持续探索超大城市有机更新之路面临的重要课题。


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作为广州城市更新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近年来积极参与城市更新相关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工作。该文旨在结合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负责的四个不同地理区位背景的实践案例,探讨分析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推动城市更新与保护融合发展,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


实践案例一:荔湾区泮塘五约

老城区的衰落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泮塘村是位于荔枝湾涌边的岭南古村,从建村至今有着900多年的历史,是广州历史城区中少有保留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上岸疍家与多姓宗族共居的乡土聚落。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更新改造前,泮塘村存在着不断的无序改造导致地方历史价值遗失,复杂产权、传统业态和外来人口的影响导致古村落功能性衰落,以及公服设施配套不完善、消防隐患问题日益突出等困境。2017年泮塘村被列入国家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项目,启动更新改造。在泮塘村更新实践中,通过小规模渐进式微改造,实现古村更新,激活区域发展。


方案思路



一是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局部改造、功能置换、保留修缮,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保护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对公共空间进行活力重塑,重视承载历史记忆的环境要素;


二是通过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宣传与展示,举办扒龙舟、舞狮等节庆或民俗活动,设置多处展示与体验西关匠艺巧工的创意空间,将文化、旅游、传统文化传承体验融为一体。


图片来源广东工业大学、象城·翻屋企公益平台、象城建筑规划设计(广州)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象城建筑规划设计(广州)有限公司









实践案例二:海珠区五凤沙溪村

中心城区的重点发展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较少 


沙溪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紧邻规划的中大国际创新谷。沙溪村是岭南地区典型的梳式布局,历史文化资源并不丰富,数量不多的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村民自建房区中,且被工业厂房环绕。对该类位于城市发展重点战略区域但历史文化资源较少的城中村,在更新改造过程中,保护与发展,愿景与现实的矛盾更加凸显。为了让村民留住记忆,规划做了积极的探索。


方案思路



通过地毯式排摸调研,确保一个不漏的发掘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发现的不满足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标准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尽可能原址保护,作为村民公共空间或公共服务设施,对于与道路交通规划存在冲突的,采取迁建,与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集中布局方式保护利用,形成整体风貌。


图片来源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图片来源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实践案例三:番禺区潭山村

周边城区的重点产业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潭山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莲花山下,周边有千亿级汽车产业基地、创新价值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生态旅游等各类产业。潭山村为2012年广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被公布为广东省传统村落,2020年荣获“广州最美村庄”称号。村落具有保存良好的典型的“山、村、水、田”的粤中传统村落环境和叶脉型传统街巷格局,有建筑艺术丰富、建筑特色风貌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有古井、古桥、蚝壳围墙等丰富多样的历史环境要素,有完整的社会生活空间网络和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传统风貌保存情况较差,大部分传统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尤其是近年来村民自建房建设频繁,对传统风貌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的破坏,造成历史轴线逐渐消失、历史水塘被填埋等问题。


方案思路



一是恢复历史轴线和空间脉络、整理传统村落特有的肌理格局、修复历史水塘、保护历史街巷、重塑公共空间;


二是保护历史风貌,并植入匹配的休闲农业体验区、民俗创作与广府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整体保护并活化利用,形成传统历史文化村落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三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保护传承措施,提供展示民俗文化、历史事件、传统技艺的特色空间。


图片来源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


图片来源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实践案例四:从化区东风村殷家庄

周边城区的重点规划发展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东风村殷家庄位于广州市从化区流溪河旁,融合了广府和客家建筑格局的多宗族簇团聚居,是一条依托河流、因墟而兴的古村落,2014年殷家庄被列入广州历史文化保护风貌区,风貌区内建筑具有较为鲜明而且相似的构成逻辑,形成规整的围合式的建筑群体。


殷家庄建筑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村落格局和风貌逐渐变得模糊,西庄水塘用于建设地铁站而大面积消失。部分新建建筑突破了原有村落格局,破坏了传统村落风貌。


图片来源:象城建筑规划设计(广州)有限公司

同时,经分析发现历史文化保护风貌区的核心区与规划道路的冲突,市政道路线位大面积穿过传统民居群,将极大破坏殷家庄风貌区的历史格局。


方案思路



一是修复公祠、庙宇等公共建筑,重点保护传统街巷两侧建筑的传统风貌;


二是积极与更新、规划、交通部门沟通,最终实现重要交通线路的调整,保护风貌区的传统格局,实现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共赢;


三是恢复非遗文化活动,建立传承机制,并且增加非遗文化空间载体,从多种方式和角度进行保护传承;


四是依托地铁集聚效应,扩大辐射范围,规划多功能兼容性建筑,创造主题性、品牌性、历史性的旅游产业,打造独特的区域名片。


图片来源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的生命与性格、历史与记忆就存在于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每一方土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片城市空间。”保护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村落空间形态的变迁和社区结构的转变,以及城市更新过程中面临的空间与功能的矛盾、改造与保护的对立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从村落环境中找回他们的记忆。“城市靠记忆而存在”,场所的存在是为了人,城市更新的成效在于人与社区的和谐共处。


新时代的城市更新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如何延续历史文脉,再生集体记忆。将以更加坚韧的步伐和专注的精神,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肩负起弘扬岭南文化、实现新旧融合,让老城更有韵味、环境更加宜居的社会责任,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来源: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