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人才培训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业内新闻

构建服务“双碳”战略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教务部 2022-09-27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场变革,既需要高等教育的深度参与,同时也必将深刻影响高等教育。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



做好“双碳”人才培养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呼声、历史课题,也是高等教育赓续文明、驱动进步的努力方向。新发展阶段,高校以一流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是履行基本职能、践行“四个服务”办学指针的重要体现,更是面对“两个大局”和时代大势主动作为、自我革新的必然要求。

培养“双碳”人才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双碳”作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国家战略,它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支撑。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要立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培养与实现“双碳”目标相适应的一流人才。特别是与“双碳”目标联系紧密的行业型高校,具有“双碳”人才培养基础优势的综合性高校,更要胸怀“国之大者”,积极响应“双碳”目标要求,抓实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培养“双碳”人才的先行者、示范者。

培养“双碳”人才是高校推动“双碳”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双碳”目标,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根本上要靠科技创新,要靠一流创新人才。这就需要高校立足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和“四个面向”战略方向,着眼“双碳”科技创新对人才的紧迫需求,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基本职能统一起来,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为推动低碳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加快建立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培养“双碳”人才是高校自身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加强“双碳”人才培养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首要职能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统一,涉及人才培养理念、模式、方法的重要变革。高校要围绕“双碳”战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使教育符合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使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把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培养能够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新人,以一流人才培养成效赋能自身高质量发展。



做好“双碳”人才培养要坚持“三个相统一”


“双碳”战略是系统性变革,构建“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坚持系统性、全局性观念,做到长短结合、点线面结合、中外融通结合,把握好三个相统一。

坚持系统性与结构性相统一。“双碳”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不仅对能源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产生深刻影响,也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性变革提出全新的要求。“双碳”推进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受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人才需求存在结构性差异,相应地高等教育“双碳”人才培养体系供给侧也必然存在结构性差异。为此,必须从注重整体布局和优先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两方面入手,结合综合性大学和行业型大学等高校不同优势特点,深化“双碳”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人才培养体系系统性重构回应“双碳”需求。

坚持通用性与专业性相统一。“双碳”目标催生了新的人才需求,对人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与“双碳”目标相适应、具备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基于“双碳”人才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需求,高校培养“双碳”人才既要坚持厚基础、跨学科,做好“双碳”通识教育,又要立足工程技术、金融管理等不同行业背景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培养多元能力复合的专门人才。

坚持本土性与国际性相统一。“双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经济增长与减碳共存的特殊背景,决定了推进“双碳”工作既要走好自己的道路,又要与国际社会加强沟通协调。高校应当立足这一实际,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



系统构建服务“双碳”战略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双碳”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涉及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多维发力,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科技创新规律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优化“双碳”学科专业体系。以“双碳”人才需求为牵引,系统推进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学科专业布局与“双碳”目标的衔接。重点建设新能源、储能、氢能等紧缺学科专业,深化能源学科与金融、管理等学科交叉融合,强化传统能源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探索和培育与“双碳”相关的新兴学科方向,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打造“双碳”教育教学体系。聚焦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以提升“双碳”素养为核心,加强系统性教学设计。推动教学方法创新,突出实践导向。推动知识体系更新迭代,加大“双碳”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分级分类建设“双碳”系列课程群、教材库,用好数字资源,推动优质育人资源共建共享。

构建“双碳”师资体系。把“双碳”理念贯穿师资队伍培养、引进、使用全过程。要用好现有教师,系统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双碳”素养和育人能力。要引进急需教师,精准引进“双碳”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领域的一线专家、技术骨干及海外高层次人才。要培育未来教师,推进校企联合师资培养,加强新入职教师职前培训,做好“双碳”师资储备。

深化“双碳”联合培养体系。加强高校与行业企业良性互动,把“双碳”最新进展、成果、需求和实践融入人才培养环节,组建“双碳”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增强行业企业对“双碳”人才培养参与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聚焦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合作开展“双碳”领域国际联合培养,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强化国际交流能力。

健全“双碳”思政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大思政课”育人功能,把“双碳”理念全面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双碳”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推动“双碳”元素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双碳”的远大志向。善用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抓好绿色低碳教育,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践行低碳理念成为自觉行为方式。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2年9月23日第6版